【2020】春迁季到了,大勺小勺喊你看旗标了!![]() ▲插画师:NEMO 疫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类的出行,却抵挡不了迁徙候鸟印刻在基因里的洲际迁徙。 3月25日下午,摄影师李东明在条子泥滩涂上拍到了今春的第一只旗标勺——浅绿色E4。勺粉们也纷纷开始擦拭镜头,期待在江苏滩涂上遇见越冬归来的勺嘴鹬。 事实上,除大家重点关注的“小勺”勺嘴鹬,江苏海边还有两种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大勺”。与喜好在广阔滩涂上觅食的勺嘴鹬略有不同,“大勺”们多在内陆湖泊或是水塘等湿地环境中活动。 你或许就有幸见过这种长着大勺嘴的白色大鸟在水中摇头晃脑,悠闲漫步,它们和其它鸟相比起来总是显得那么搞怪。 它们就是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与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因嘴型像中国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也有网友将它们戏称为“鞋拔子嘴”。 ![]() ▲黑脸琵鹭的体型和喙都比勺嘴鹬的更大,因此能够吞食更大只的食物。黑脸琵鹭:“你才鞋拔子嘴,你全家都是鞋拔子嘴!”©李东明 除体型较黑脸琵鹭略大一些,白琵鹭脸上的黑色部分仅限于嘴的基部,而黑脸琵鹭的眼周、脸部和喉部等部位均为黑色,与黑色的大勺嘴融为一体,因而得名。 本文中重点关注的,是后者黑脸琵鹭。 ![]() ▲黑脸琵鹭已是为繁殖季早早换上了时髦的“川普头”。你能分辨出照片中的黑脸琵鹭和白琵鹭吗?©董楚天 ![]() ▲黑脸琵鹭喜欢群居,它们常与白琵鹭、白鹭等涉禽混在一起。©董楚天 黑脸琵鹭属于鹮科底下的琵鹭属,和大家所熟知的朱鹮是亲戚。与朱鹮一样,黑脸琵鹭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列为濒危物种,目前野外现存数量只有4400只左右。然而就是这种让人过目不忘且濒临灭绝的鸟,在国内的知名度并却并不高,人们对它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了解也很有限。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并保护好这种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联手为约700只黑脸琵鹭加上了方便在野外做个体辨识的环志,而这其中就有500只黑脸琵鹭已经被目击并回报过。 ![]() ▲黑脸琵鹭腿上的环志。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环志辨识出每一只鸟,从而跟踪研究它们的生活和迁徙等等,同时也能根据目击报告推测出它们的种群状况。©董楚天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黑脸琵鹭工作组就是一班正在开展黑脸琵鹭保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们项目的其中一个目标是量化黑脸琵鹭在不同越冬地的存活率差异以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对科学家和保护黑脸琵鹭的工作者而言,每一笔环志黑脸琵鹭的目击记录都非常重要。这些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黑脸琵鹭的迁徙路径、活动模式以及存活状况等等,从而让我们可以根据科学证据采取最恰当的保护措施防止这一物种灭绝。 因此,如果您是摄影爱好者或观鸟人士,就请您在见到黑脸琵鹭时特别留意一下它们的脚环然后汇报给我们吧,我们将代表所有保护黑脸琵鹭的工作者和全球仅剩的黑脸琵鹭由衷地感谢您。 ![]() ▲编队飞行的黑脸琵鹭。它们每年在东部沿海露面时都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和我们一样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里看到它们,而不是只有在动物园或博物馆里。©詹凌雪 如果您对环志的黑脸琵鹭有观察记录但未有汇报给下列人士或于在线平台上提交(不论新旧),欢迎您。 您也可以直接将您的黑脸琵鹭记录发送给我们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 中国大陆-蔡志扬:choimo@yahoo.com 中国香港-余日东:bfspoonbill@hkbws.org.hk 如果您想要将记录直接发送给我们的话,请在每笔记录中注明如下信息: ● 日期 ● 时间 ● 地点(大致的GPS坐标) ● 栖息地类型 ● 黑脸琵鹭总数量 ● 调查人员姓名 ● 调查人员联系方式 ● 黑琵环志信息(色环组合:从左上至左下、右上至右下) ● 照片(若有的话) 有些色环可能随着时间褪色,因此若您不是很确定当时看到的色环组合或脚环编码,欢迎您将相关照片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比对讨论。 ![]() 当您向我们提供黑脸琵鹭观察记录时,我们也将会与您分享您所观察到的环志个体的过往历史(比如它们是何时何地被环志的,以及过去曾在哪些地方被目击等等)。我们未来在使用这些数据库发表文章时,也会于致谢当中表彰您的贡献。 ![]() ▲黑脸琵鹭T54的肖像。这只黑脸琵鹭于2013年在台湾台南由台湾鸟类保育专家环志测量后放飞,于2014年10月在我国江苏如东东凌滩涂上被【勺嘴鹬在中国】的成员观察记录到,此画因此而创作。©项乐/壹鸺 — 还等什么? 就趁现在,拿起相机, 去野外寻找黑脸琵鹭吧! ![]() - END - 觉得文章还不错? 那就来打个赏吧! ![]() ![]() ![]()
文章分类:
国内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