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圈趣说丨“昔人”乘了什么而一去不复返?

冬天来了,又到了看鹤的季节。


在看鹤的时候,有没有突然想起来几句语文课上学的关于鹤的诗呢?


比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鸟人们现在重新读后是不是突然反应过来,我国有黄色的鹤吗?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再讨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第一句“昔人已乘□□去”,就已经有不少人在争论到底是“黄鹤”还是“白云”了。


当然,我更赞同是“黄鹤”,具体过程就不论述了,但是“黄鹤”真的是指黄色的鹤吗?


我们得先弄明白,为什么会有“黄鹤”这个词,我把 两个字分开解释


1


“黄”字——《康熙字典》(内府刻本)里释义挺多,我选出最有可能与“鹤”关联的三条:


1.老人曰黄发。字典里解释为人刚开始变老时头发是银白色,非常老的时候白头发会发黄;


2.小儿曰黄口。字典里解释为刚出生的婴儿,不论男女都称“黄”,四岁才称“小”,这是登记户籍的标准;


3.鵹黄,鸟名。


这三类释义都与颜色有关,第一条直接说明了是形容头发的颜色,第二条中的“黄口”指雏鸟的嘴(现代汉语词典)。《本草纲目•禽三·莺》﹝释名﹞:“黄鸟、黄鹂、鵹黄。”因此第三条里作为鸟名的“黄”也是作为形容颜色的词。


但这三种意思与“鹤”字组成词组,分别又可以有三种解释:1.年龄较老的鹤;2.幼年时期的鹤或者幼年时嘴巴黄色的鹤;3.羽毛黄色的鹤。


从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现有的鹤里,黑颈鹤灰鹤有“嘴端偏黄”之类的描述,蓑羽鹤为“嘴黄绿色”,白枕鹤为“嘴黄色”,白鹤“嘴橘黄”,但古人最爱的丹顶鹤嘴为“灰质绿”,不过有些古画里丹顶鹤的嘴巴颜色还真给画成了黄色……


(明)边文进  竹鹤图

可以看见这张图里丹顶鹤的嘴是黄色的


除此之外,鹤只有在亚成时期,羽色才偏黄,鉴于古人没法区分鹤的年龄,很有可能是看到了亚成体的羽色才以“黄”来形容。


上文都是根据字典和现代的鸟类图鉴来解释“黄”字,还有另一种说法则出自《列仙传》,认为“黄鹤”就是指黄色的鹤,是仙人费文祎黄色的橘皮画出来的,因此是黄色的。这一说法到了清代褚人获这里就变成了仙人吕纯阳瓜皮画出来的,瓜皮颜色刚开始是青的,时间久了就变黄了,所以是黄鹤。


吐槽一下,瓜皮放在现代语境里真的很戳笑点。


2


“鹤”字——先秦以后,鹄、鹤这两种动物意象有时是相通的,这是由二者极其相似的字形、读音等众多原因造成的。


鹄,即天鹅,鹄、鹤相通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当然,王逸并没有认为鹄、鹤是相通的,他只是把这类说法记录了下来,如:“孔鹤兮回翔。王注:……鹤,一作鹄。”


“黄鹄”这一词也同样有在诗文里出现,如《黄鹄歌》:“黄鹄飞兮下建章。”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古代鹤、鹄有时可以相互替代,

为什么“昔人”乘的不可以是鹄呢?


骑天鹅也很仙啊!

不要歧视天鹅!


这涉及到古籍版本诗歌意象两个方面的问题,版本上是已经确定了的,有争议的是“黄鹤”和“白云”,而不是“黄鹤”和“黄鹄”。


那么为什么诗人不写黄鹄非要写黄鹤呢?这就要从诗歌意象讲起了。


“意象”,简单说来,就是古典诗歌中被人所赋予了情感等意义景物,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往往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咏叹而有了固定的范围


大家回想一下,中学考试写古诗阅读题时看到“秋”这个字,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凄清、悲凉、孤寂”这类关键词?


当然,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去尝试打破某一意象所代表的特定意义。例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给人一种打了鸡血的感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先秦典籍中,“鹄”的根本义项为具有德义的贤人具有远大志向的人;而“鹤”则指讲诚信、身正言善、未出仕的贤人或隐士,或指得道成仙者的坐骥


从源头起,鹄、鹤所代表的意象就有了差别。


而先秦之后,鹤所代表的隐逸之风得到了宣扬,一方面,变成了隐士高人逍遥世外的陪伴之物;另一方面,鹤自己也成神仙了。而鹄至始至终都指有远大志向的人。


写于唐代的《黄鹤楼》,所隐含的典故是仙人子安骑黄鹤从上空飞过。在这一时期,“鹤”与隐士高人之间的关联已经非常明确了,因此崔颢会选择“鹤”而不是“鹄”。而文献中鹤、鹄相通的情况,涉及到音韵学等学科知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因此,“昔人”乘“黄鹤”而一去不复返。


新的一年到了,

你们的鹤看齐了吗?


参考文献


[1] 徐萍, 盖威威. 鹄鹤意象内涵的演变及差异[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 No.116(12):38-42.

[2] 王玉仁. “黄鹤”意象解读[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6(2):50-52.

[3] 陈增杰. 崔颢《黄鹤楼》诗的“黄鹤”、“白云”之辨[J]. 咬文嚼字, 1997(1):51-52.




绮寞

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观鸟人

试图把爱好和专业结合




- END -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