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南方勺嘴鹬交流和培训~野外调查报告湛江调查 结合培训前与培训后在土角同一片滩涂其他鸟友的观察记录,12月2日和3日在湛江土角滩涂觅食的勺嘴鹬数量为30~35只,包含至少七只带环志的个体。 崔腾辉/摄 12月2日 上午约8:30抵达雷州土角村的沿海滩涂常用的下滩处A点20°53'04.0"N,110°10'40.7"E(或20.884437,110.1757873)时,潮水已至最外侧鱼塘边缘。第一组沿水泥路向南至20°50'57.7"N,110°10'50.9"E(或20.849354,110.1786093),沿路寻找鱼塘中休憩的鸻鹬类。 第二组与第三组跨过南渡河,前往木棉村20°50'40.4"N,110°14'45.1"E(或21.268643,110.338861)及东里镇20°47'54.9"N,110°23'03.3"E(或21.268618,110.338887)的沿岸鱼塘,同样寻找休憩的鸻鹬。 截图来自畹町 第一组所在地域虽有较多放干的面积较大的鱼塘,但其中很多刚刚施工完毕,或正有工程机械在施工,几乎无鸻鹬休憩。前期施工的人为干扰应是主因。仅在两个鱼塘中有数百只小型鸻鹬休憩,而此两鱼塘中均有捕鸟网。其它塘中则没有捕鸟网。两个鱼塘当中仅有一个鱼塘中有两只勺嘴鹬,因角度关系无法判断年龄,也看不到腿部是否有环志。该塘中的捕鸟网已较破损,挂有较多的家燕。 第二组大约在10:00到达木棉村调查点,主要调查范围是基围虾塘,宽约2.5KM,长约4KM。该地由于交通不便远离主干道路,人为活动相对较少,但也发现有挖掘机在工作。主要调查了3个塘,在其中一个塘里发现数百只小型鸻鹬休憩,其中一只勺嘴鹬。另外的一个塘由于还有较多海水,主要是中大型鸻鹬,最初到达这个塘的时候还有一群约100只左右的小型鸻鹬在更南的基围落下。11:30分开始回程。 第三组高潮位时同第二组行程一样,由于车辆只能在村落停靠,无法往海边行驶,所以在前往基围的过程中需要步行20-30分钟。 Lisa/摄 第一组在观察勺嘴鹬后,此塘中的鸻鹬大多被红隼惊飞,主要向北移动。因时间已近退潮,第一组未继续向北寻找休憩的鸻鹬,而是随退却的潮水下滩进行观察。11:30~12:00时首先看到的是青脚鹬和泽鹬聚集于水线边。此处下滩的人群较多,对鸟干扰较大,第一组于是涉浅水向北移动。此时小型鸻鹬开始陆续成小群飞回滩涂,它们明显来自于南侧,且数量远大于土角南侧休憩的数量,因而推测高潮时它们主要休憩于木棉等处。 Lisa/摄 由于南侧滩涂仍没于水中,它们持续飞越第一组的身边落于北面约1km处。由于飞越时距第一组较近,光线较佳,可以较容易的识别飞行中的勺嘴鹬。粗略统计约有20只向北飞。距观察者较近处有互花米草生长,因而有小片滩涂略高。在距离飞过的勺嘴鹬落脚处仍过远而无法观察时,面前的互花米草间陆续落入四只勺嘴鹬。在较佳的光线及基本无风的条件下,可以明确的观察到一只第一冬羽和三只成鸟。三只成鸟中有两只为环志个体,分别为浅绿色旗标L5和黄色旗标YU。该群鸟后向东及南侧移动。此后第一组继续向北行进。 陈兰/摄 12:30时第二组抵达此处下滩并主要观察东侧滩涂,后观察到六只无环志的勺嘴鹬及四只带环志的个体,分别为白色旗标2L、浅绿色旗标M1、M4、和黄色旗标53。而浅绿色旗标L5和黄色旗标YU的个体也在此区域一直活动至16:30之后。 韩小杰/摄 第一组在向北移动时发现一张数百米长的捕鸟网。经过此网后抵达一处十分淤的沟,于是未继续向北而是由B点20°53'40.8"N,110°10'23.1"E(或20.894677,110.1708973)返回(此处较淤)。在沟边仅观察到两只勺嘴鹬。整个行进过程中虽未明显观察到北侧有大量勺嘴鹬向南移动,但不排除有少量个体向南,因而总的数量为20~30只。 第三组于东里下滩,该地沙质较多,滩涂较广。滩涂南面以白腰勺鹬、斑尾塍鹬为主,北面主要以几千只红嘴鸥为主,小型鸻鹬以黑腹滨鹬、环颈鸻为主,未发现有勺嘴鹬。 当晚将各地调查情况交流提前进行,以留出充分时间于次日上午讲座及午后调查。来自珠海、广州、湛江、福州、北海、北仑河口保护区、中山大学、潮汕的调查员分享了经验。 白鹤哥/摄 12月3日 在前日大家预习的基础上,上午由章麟介绍了勺嘴鹬基本的换羽规律,着重介绍了我国南方可见的换羽状态尤其是秋末冬初的第一冬羽。后介绍了勺嘴鹬的几种环志组合。 后分为两组,分别前往东海岛与土角村。 第一组于11点40分左右到达东海岛西湾,潮水开始逐渐退去,故没有去海堤内侧的干塘,直接在海堤南侧红树林边(110.3918,21.0313)等候退潮,期间疑似在海面上看到中华白海豚数头,还有一群鸥类停在水上休息。 约13时,开始有鹭类从后方(海堤北侧)飞向南侧滩涂。大概13时30分从后方(海堤北侧)开始有小群鸻鹬向海边滩涂飞出,绕圈后又往后方飞回。14时左右,退潮露出的滩涂边上开始有鸟群聚集,先是鸥类、鹭类以及体型较大的鸻鹬类,逐渐从海堤西侧方向陆续飞来较多的体型较小鸻鹬。大概14时30分,已经露出的滩涂上大约有上千只鸟,李静和阿P以及珠海鸟会的朋友开始下滩,滩涂上的鸻鹬类主要是大滨鹬、黑腹滨鹬、环颈鸻、金眶鸻、灰斑鸻等,及少量鹭类和鸥类,没有发现勺嘴鹬。 于15时左右回到岸上。过程中没有看到从西南(雷州土角)方向飞来的鸟群,加上雷州东部海岸距离东海岛西湾观测点距离大概在8-10公里以上,而且在西湾海堤北侧及西北侧有大量的干塘半干塘及红树林鱼塭,阿P认为东海岛西湾观测点的鸟群和雷州土角附近的鸟群重复的可能性不高,估计该点的鸟在涨潮时会在东海岛民安镇西北侧的大片红树林湿地休息,退潮后飞到东海岛民安镇西湾村南侧的滩涂觅食。 Lisa/摄 第二组于12:00抵达土角村滩涂A点,稍等片刻后,由章麟带领刘成一、郑康华、唐上波向北,其余人员向东。郑康华与唐上波留在捕鸟网略南侧的区域等待落潮。在鸻鹬首先向北飞过捕鸟网时,有两只环颈鸻撞网。一只穿过网,另一只被困。另有一只已经挂网多时接近死亡的铁嘴沙鸻。将环颈鸻解救后,章麟留在网处确保不再有鸻鹬挂网,并监控网的南北两侧鸻鹬的动态。刘成一继续向北至非常淤的沟。田丽与蒋磊则向南行进超过2km,检查另一处捕鸟网。 Lisa/摄 至下午三点以后,刘成一与章麟返回。刘成一所观察的北侧觅食的勺嘴鹬虽随着退却的潮水逐渐散开至过远而无法观察,但未有迹象表明其会飞越数千米宽的水域至东海岛觅食,两地重复计数的可能性不高。而郑康华与唐上波组因所在区域勺嘴鹬已向南移动,遂向南与其他组员汇合。当日光线不佳,且飞越捕鸟网区域的鸟有时距离较远,但可以确定的是由网的北侧飞回南侧的鸻鹬中仅有一至两只可能是勺嘴鹬,其余均为黑腹滨鹬、环颈鸻、红颈滨鹬等。因而南北两组的统计数据基本不重复,勺嘴鹬数量至少为30只。前日带有环志的个体基本仍然在南侧区域觅食。 结合培训前与培训后在土角同一片滩涂其他鸟友的观察记录,这几日土角滩涂觅食的勺嘴鹬数量为30~35只,包含至少七只带环志的个体。这七只个体分别是: 1.左胫粉色彩环 2016年“勺嘴鹬在中国”的微信号报道:“勺嘴鹬在中国”组织的水鸟调查培训班第三期,8月6日,东台弶港条子泥。记录到至少十只勺嘴鹬,其中四只带有环志的个体为在俄罗斯繁殖地人工抚育长大的。这四只当中有一只只有粉色彩环和金属环,没有彩色旗标。 该鸟于2014年夏天人工抚育长大,并佩戴白色旗标、粉色彩环和金属环。紧接着发现该鸟状态不好,便将白色旗标移除。后又治疗了六天才放归野外。当时认为其生存几率不高。2015年10月,它被记录于紧邻条子泥的海安老坝港。之后于广东雷州越冬。2016年它返回了繁殖地并参与了繁殖,但它的蛋可能被天敌猎食,后续并未观察到后代。因此,作为失败的繁殖者,它早早离开了繁殖地,再次返回东台-如东地区。飞行照片显示它刚刚脱落了内侧四枚初级飞羽,其中右侧翅膀的第四枚初级飞羽还未完全脱落而松散的悬垂着(图片见此次湛江培训的PPT)。如此看来,当时的治疗还是相当成功的。 2017年10月上旬记录于东台弶港条子泥 2.白色旗标2L 2017年7月人工抚育的幼鸟,自11月以来见于雷州 唐上波/摄 3.浅绿色旗标M1 2015年6月自然孵化的幼鸟,自2017年11月以来见于雷州 唐上波/摄 4.浅绿色旗标M4 2016年7月自然孵化的幼鸟,2016年12月及今次见于雷州 5.黄色旗标53 2015年9月15日环志于东台弶港条子泥的成鸟,此后每个冬季越冬于雷州 6.浅绿色旗标L5 2016年7月自然孵化的幼鸟,当年12月初记录于雷州。后返回繁殖地但未成功繁殖,2017年10月中旬见于韩国 7.黄色旗标YU 2017年10月初环志于东台弶港条子泥的成鸟 唐上波/摄 建议 保护区除了定期及不定期巡查拆除捕鸟网,在设立检查站后也应阻止游客及其他人员使用电鱼的工具; B点向北也有下滩的通道。若人手足够,则在此下滩可避开B点旁较淤的沟,因而能够更有效的调查北侧滩涂;沟的南侧则仍由A点涉水抵达为佳;
文章分类:
国内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