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的1%标准及其意义 (上)

导语:2013年,同步水鸟调查员白清泉与李静在《中国鸟类观察》杂志发表了“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这8年”与“什么是水鸟的1%标准——同步调查使用水鸟1%标准的意义”两篇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4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这两篇文章整合,并改编为上下部分与大家再分享。


图片


本期推送其中的上半部,将着重为大家介绍

1%标准的概念与意义


什么是1%标准?

所谓 1% 标准,是指某种鸟在某块湿地的数量达到或超过其迁徙路线上或全球种群数量的 1%,简称为 1% 鸟种。我们使用的1% 标准大多属于某些鸟迁徙路线数量的 1%,比如斑尾塍鹬、红腹滨鹬;也有少量鸟种属于全球种群数量的 1%,比如勺嘴鹬、大杓鹬和小青脚鹬,因为这 3种鸟基本只分布在这条迁徙路线,其全球种群就是迁徙路线种群。


1%的意义

拉姆萨尔湿地公约(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用 8 条标准以确定一块湿地是否为国际重要湿地,其中一条为,“如果一块湿地经常有超过 1% 数量的某种或某亚种水鸟,这块湿地应被认可为国际重要湿地。”。类似的标准也用于确定重点鸟区 IBA (International Bird Area):“该地点已知或被认为经常性地生活有某种集群水鸟或陆上鸟类至少 1% 的全球种群。”


     参与过水鸟调查的观鸟者大多会知道,在同步水鸟调查记录表中有一栏是更新的 1% 数字 (图1),这是方便所有记录水鸟调查结果的人,能随时核对并了解是次水鸟调查的结果。在水鸟调查员讨论一个调查点有多重要时,或者某几种水鸟有多依赖某几块湿地时候,1% 就是我们讨论的一个主要标准:某调查点超过1%的鸟种数量越多,说明该调查点对水鸟保护的重要性越大;某种鸟在某块湿地超过 1% 的数量越多,说明该湿地对该鸟种就越重要。


图片

图1. 同步水鸟调查记录表截图。其中用红色方框标出的是各鸟种的1%数量标准。调查人员可通过比对调查数据与相应鸟种的1%标准来了解是次水鸟调查的结果。


1% 数量是会不断变动的。


国际保育组织会定期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对1%数量进行调整,比如湿地国际定期更新的水鸟种群估计(Waterbird Population Estimates)。我们目前采用的1%标准就来自于湿地国际 2012 年出版的 Waterbird Population Estimation Fifth Edition(简称 WPE5)。当我们将2008年WPE4与2012年WPE5的1%数量进行比对时,就可以发现在过去4年来,哪些鸟种的数量在下降,以及哪些鸟种的数量在恢复(图2)。


图片

图2. WPE4与WPE5中部分鸟种的1%标准对比。


1%数量的变动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1)因过去调查不足、数据匮乏导致的鸟类种群估计数量过低(如泽鹬);

2)种群恢复、繁殖较为成功导致的种群复大

3)因围填等原因导致栖息地承载力下降甚至消失,从而造成水鸟数量减少;例如,大滨鹬的 1% 数量之所以从 WPE4的3800 只减少至WPE5的2900只,是因为韩国西海岸新万锦的围填。30公里的堤坝围掉了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大滨鹬停歇地的河口滩涂,导致 9 万只大滨鹬随之消亡。


图片

图3. 围堤完成后的一个月内,©Nial Moores在韩国新万锦发现的一只大滨鹬的尸体。


除大滨鹬外,因湿地围填和栖息地破碎化导致1%数量减少的鸟种还有在黄渤海地区歇停的红腹滨鹬、弯嘴滨鹬以及陷入濒危,数量急剧下降的勺嘴鹬和青头潜鸭等。


1%数量的变动说明保育组织对某种鸟的了解更多了,对它们的种群变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对种群数量的估计也更加靠谱了,有利于对这些鸟的保护和进一步监测。


本文获得《中国鸟类观察》授权改编和转载。

感谢白清泉对本文的内容的修正。

图片
图片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