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那些年,我们叫得出大名的勺嘴鹬们![]() 01勺嘴鹬 | 拍摄:汤正华 背景 俄罗斯科学家持续地在繁殖地开展鸟类环志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勺嘴鹬的迁徙规律。 2013年最早环志的一批勺嘴鹬为浅绿色(Lime)01~08。其中编码01的勺嘴鹬为雄性,这只勺嘴鹬在2013年~2015年间持续地在如东小洋口附近被观察到。 从2013年开始,俄罗斯开展的2个项目——环志勺嘴鹬和人工抚育勺嘴鹬项目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很重要的证据是,这些戴上旗标的勺嘴鹬大多被迁徙路线上的科研人员和志愿者观察到。与此同时,人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勺嘴鹬更多重要的非繁殖栖息地,为保护这个濒危鸟类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证据。 我们将会在本文梳理一下那些年来过条子泥的勺嘴鹬们。 勺嘴鹬大事记 2013年 科学家在繁殖地环志了01-08共8只成年勺嘴鹬,并人工抚育了16只雏鸟。 2016年 科学家首次在江苏为3只勺嘴鹬佩戴卫星跟踪器,并因此发现中国南方的重要栖息地、第一篇基于条子泥勺嘴鹬数据的全球勺嘴鹬种群数量论文发表。 2017年 为发现更多未知的繁殖地,科学家在春季为勺嘴鹬戴上卫星跟踪器。 2018年 全球唯一一只父母均为人工抚育的勺嘴鹬首次现身条子泥。 2019年 中国的鸟类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勺嘴鹬观察记录、条子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事记详情 ▌2013年 浅绿色01勺嘴鹬出现在如东小洋口滩涂,当年科学家一共环志了8只成年勺嘴鹬。 这一年,科学家们在繁殖地还成功人工孵化了16只勺嘴鹬宝宝。01勺嘴鹬和配偶一共繁殖了6只雏鸟,第一窝的3只被科学家取走,并成功孵化;第二窝的3只是他和配偶在野外成功孵化的。2016年秋季,韩国科学家汇报了一次对01勺嘴鹬的目击,这是01在野外的最后一次记录。 ![]() 香港摄影师在2013年9月6日拍摄到的01勺嘴鹬 ▌2014年 浅绿色05勺嘴鹬在5月2日出现在条子泥滩涂 。 05勺嘴鹬和01一样在2013年6月20日环志于俄罗斯楚科奇州梅村(Meinypil’gyno,简称梅村),是野外捕捉的一只雌性勺嘴鹬。2013年的越冬期,05在泰国有多笔记录,它还在2014年和2015年拜访了泰国的同一片湿地(Khok Kham, Samut Sakhon省)。南华早报在2017年有大幅报道泰国、中国和俄罗斯的保护工作。 ![]() 2017年11月19日,南华早报报道在泰国越冬的传奇05勺嘴鹬;头图使用的是来自中国的摄影师汤正华在条子泥拍摄的一只勺嘴鹬 | 提供人:EWEN MCLEISH 2017年春天,05在如东小洋口被记录到,同年秋天,05又出现在条子泥滩涂。 ![]() 2014年5月2日于条子泥拍摄到的05勺嘴鹬 | 拍摄:李东明 在俄罗斯繁殖地,雌性05也不负众望,和包括浅绿色06,浅绿色10以及浅绿色27在内的雄性勺嘴鹬生下多个崽崽,其中,他们在2017年产下的后代——白色2L也在2017及2019年冬季于中国湛江被目击。 ▌2015年 9月22日白色 T8出现 在东凌,更多勺子出现在条子泥。 2015年间,藉由动植物保护先锋项目(CLP)的国际志愿者从7月~11月连续4个月野外观察,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旗标观察记录。其中,T8是来自美国的志愿者Andrew Baksh在东凌记录到的。T8是2014年人工抚育项目孵化的勺嘴鹬,也是放飞后首次记录到,说明这些人类帮助过的勺子活得好好的。 ![]() 2015年9月22日CLP美国志愿者Andrew Baksh在如东东凌滩涂记录的T8。 同时,条子泥有更多的勺子记录,包括浅绿色31、浅绿色08和浅绿色29,不仅有来自楚科奇州的勺嘴鹬,还有来自勘察加的环志勺嘴鹬,另外也记录到了无旗标的勺嘴鹬幼鸟。这些都说明,这一年的繁殖季,勺嘴鹬又努力在为这个种群的延续添砖加瓦。 2015年秋季,于条子泥滩涂记录到的勺嘴鹬,包括下图中无环志幼鸟。| 图片:Andrew Baksh ▌2016年 人们首次在江苏给勺嘴鹬戴上了最小的卫星跟踪器。从条子泥出发的勺嘴鹬,通过卫星信号,将条子泥和中国南方重要越冬地联系起来。 ![]() 2017年8月11日条子泥的黄色HU | 拍摄:李东明 其中,HU的路线是:条子泥→上海→杭州湾→广东溪头。 同时,勺嘴鹬在中国的调查员,一路跟着另一只勺嘴鹬黄色CT南下,发现了CT停在福建诏安的一小片滩涂。 第三只黄色ET勺嘴鹬来到了中国南方最为熟知的滩涂,闽江口,并被当地摄影师拍到。ET在闽江口一共停留了5天时间。 根据设计,卫星跟踪器会从鸟身上脱落,而设备电池耗尽后,也无法发送信号,不过秋季这三只英勇的勺嘴鹬已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给科学家和各地的保护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同年,第一篇基于条子泥勺嘴鹬数据模型的全球勺嘴鹬种群数量论文也发表了。 ▌2017年 春季江苏环志的黄色XT,勺子姥姥XF49131。 在秋季勺嘴鹬环志成功后,科学家又尝试在春季给勺嘴鹬装卫星跟踪器,这次的目的是发现更多未知的繁殖地。 ![]() 2017年春季环志的黄色XT勺嘴鹬 | 拍摄:Guy Anderson 2017年秋天,摄影师李东明拍到一只环号为XF49131的勺嘴鹬姥姥。 她是一只年龄超过12岁的姥姥级别的勺嘴鹬,接连几年都来到江苏沿海滩涂,2010、2013、2015年,均有繁殖记录。2016年她好像没回来,但2017年她又回来了。她2015年生的儿子,成为她的新配偶,且繁殖成功。 ![]() 2017年9月多次记录到勺嘴鹬姥姥 | 拍摄:李东明 ![]() 勺嘴鹬姥姥在繁殖地的照片 | 拍摄:Alexei Dondua 秋天,一些去年在条子泥环志的勺嘴鹬也顺利返回,其中就包括佩戴过卫星跟踪器的ET。 ![]() ET在条子泥滩涂上 | 拍摄:朱维佳 2017年冬天,我们在闽江口和雷州,也收到多个勺嘴鹬旗标记录。这些经过或者不经过条子泥的勺嘴鹬们,都在保护者的密切关注下,经过它们在中国的重要栖息地。 ▌2018年 除勺机构调查员外,有越来越多热爱自然与鸟类的普通摄影爱好者都加入了旗标观察的队伍。这一年,我们共收到来自38名摄影爱好者的近80笔旗标记录,其中包括36个不同的勺嘴鹬个体。 他们还捕捉到了许多勺嘴鹬的精彩瞬间—— ![]() 一只点背的虾被 29号勺嘴鹬(右1)、两只红颈滨鹬和另一只繁殖羽勺嘴鹬(左一)同时盯上,一场精彩好戏即将开始…拍摄 | 葛乃航 其中,被两名摄影师先后拍摄到的白色3V勺嘴鹬,为首次在条子泥及其繁殖地外被目击。与前文的白色T8类似,3V是在前一年的人工抚育项目中孵化出的。而不同于T8的是,3V的父母亲均为人工孵化的个体(父:白色0C, 母:白色U6)。2019年8月,白色3V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条子泥,并且看上去颇为健康。 ![]() 3V勺嘴鹬在条子泥滩涂上 | 拍摄:茅志俭 虽然3V已经到了可以生儿育女的年龄,但俄罗斯科学家尚未观察到它有过任何繁殖行为,我们期待着2020年繁殖地的好消息,并期盼在条子泥与它再次相见! ▌2019年 随着勺嘴鹬保护工作越来越广为人知,公众对环境与生态的热爱也愈发高涨。2019年,中国的鸟类以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勺嘴鹬观察记录。 这其中就包括黄色53号勺嘴鹬,它是2015年9月在条子泥环志的个体。53号的特别之处在于,从2015至2019,它连续5年秋季都在条子泥被目击到;此外,它也连续5个冬季在广东附城被目击,是国内水鸟调查员与摄影爱好者们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2019年12月20日,在雷州土角胡吃海喝的53号勺嘴鹬。| 拍摄:陈杰 这一年,科学家再次于条子泥为4只勺嘴鹬戴上了卫星跟踪器 。从条子泥各自出发后,它们的迁徙轨迹如烟花般分散开来。其中,黄色KY于崇明、启东,和广东阳江一块此前未被卫星跟踪个体使用过的区域短暂歇停,并最终飞到了越南,黄色EH则去往了泰国。身负“重”任的它们,把满怀期待的我们“带去了”诸多此前已知或未知的栖息地,解开更多关于鸟类迁徙的谜题。 2019年对于勺嘴鹬和迁飞路线上的诸多水鸟与保育学家而言,亦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在各级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作为勺嘴鹬重要迁徙中停地之一的条子泥滩涂,于2019年7月被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对于勺嘴鹬与其它诸多依赖于这同一片滩涂湿地的水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也意味着不仅仅是我们,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都能见证那候鸟纷飞的壮美景观。 结语 如文中提到,勺嘴鹬在如东小洋口和东凌滩涂也均有被记录到。包括条子泥、小洋口与东凌在内的这一片滩涂虽然行政上隶属于盐城和南通两个地级市,但是在勺嘴鹬和其它鸻鹬类的眼中,它们是一整块热土,是维系它们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纽带。 现在,勺嘴鹬们已经开始陆续抵达江苏沿海,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一起去寻找滩涂上那些特别的远方来客。 术语解释: [1] 环志的编码旗标:通过给捕捉到的野生鸟类佩戴印有信息的标志后再将鸟类放归野外。如果这些带标志的个体再次被观察或捕捉到,人们就能知道该个体的迁徙路线,还能使用模型推测出种群层面的重要信息,从而为制定鸟类的保育政策提供科学数据。以前的标志多由铝或其它轻合金制成,现在为了便于野外观测,人们逐渐开始使用塑料彩环与带有一片突出长方形标签的塑料彩色旗标(又称足旗)。 [2] CLP(Conservation Leadership Programmee)是由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and Flora International)联手打造的国际保育基金,资助全球的青年保育学者开展保育项目。 彩蛋 ![]() ![]() 致谢俄罗斯科学家Pavel多年来提供编码勺嘴鹬的“户口”信息。 We thank Dr. Pavel Tomkovich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rnithology, Zoological Museum,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rked Spoon-billed Sandpipers. - END - ![]() ![]()
文章分类:
国内新闻
|
|